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宝典 > 正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

2015/12/29 15:28:2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育儿宝典

我坐飞机,邻座是一个2岁多的男孩。

  他精力旺盛,一不留神撞在飞机地小餐桌,孩子大哭不止,爸爸赶忙哄孩子,“宝宝不哭”,发现孩子继续哭嚎,爸爸索性对小餐桌板啪啪两下打下去,对儿子说,“爸爸给你报仇了,谁让你磕到我家儿子”孩子不哭了,愣愣看着爸爸。

  突然,有种毛骨悚然的冷,让我不寒而栗。

  人这个活物碰到了不会动的餐桌,居然是餐桌挨揍。

  明明是被孩子的哭牵制到了无路可走、抄起一句话,复仇于一个不会动的桌子?本应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被推给了一个没有行事主体的桌子?被称为人生第一个老师的父母,被哭带向了指责一个不会反驳的桌子?

  我们给孩子的爱,居然颠倒了黑白?省略了成长磕碰的痛?屏蔽了除了快乐以外的所有情感?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父母有多么望子成龙,就有多么压抑孩子的独立承担。

  如果孩子本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喻称为猴子,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开始了一场我们替孩子背猴子的马拉松。

  “孩子这么小,让她做主,那长大还了得?”

  “孩子这么大,怎么还不知道正事是什么,找一份稳定工作就行了,瞎折腾什么!”

  猴子一直在父母身上,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第一类孩子尝试了几次,强权之下,索性习惯啃老。

  第二种孩子争夺无果,只能远走天涯,能离父母多远,就有多远。报离家越远的大学做无声的抗争,留学某国来找独立的空间。

  

  我花了多大的代价才敢做自己

  大学毕业,我一心想出国,但一向懂事乖巧的我最终在家人的期望下跨专业保送研究生成功,从很喜欢很冷门的哲学到很热门很好找工作的商学院。

  本应该安分等待开学的我,还是按捺不住蠢蠢欲动“过一个间隔年”的潜意识推动我参加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海外实习项目。

  凭着在戴姆勒奔驰公司市场部和麦肯锡公司调研工作的经验,我成功match到了美国西雅图一家创业公司。

  还没有等到大学毕业典礼,我就迫不及待登上了那架驶往自由的飞机,不顾家人的反对。

  国内本科冷门哲学专业毕业,居然找到美国顶级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工作,就连在美国上学的朋友,也对我羡慕不已,我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这样一份“光鲜”。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打拼在异国,我怎么也找不到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根。

  纠结的是公司居然破天荒给了我长期的工作签证和可能会有的绿卡,我更迷茫了。

  如果没有那一场车祸,我想我还是会在美国过一个一眼能看到头的新移民生活。

  2011年5月15日,那一天改变了我生活的轨迹。

  一向走斑马线规矩的我居然在西雅图典型的霏霏细雨的天气,被一辆中东移民的女子驾驶的黑色的SUV撞飞了十几米。

  幸运的我,除了现在还有余波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一张1万美元的医院帐单,没有留下其他太严重的后遗症。

  时隔5年多了,我还是记得,在汽车撞到身体那一秒,内心第一次那样宁静。

  因为,平生第一次,我听到了内心的真实声音:

  “我想回国发展。”

  “我想和他有一个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

  就这样,1个月后,我坐上了回北京的飞机。

  2个月后,和男友登记结婚。

  3个月后,我怀孕了。

  4个月后,我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了北京,一起生活至今。

  在以为自己要挂掉的那一刻,我这个混沌的、为别人而活的自己,终于听到了我的心声。

  而不是外在的期望、社会的期许、同侪的压力。

  人最可怕的事,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为,一切你想要,会成真。

  常常在想,如果没有那场车祸,我还会留在异国他乡,过着言不由衷、晒光鲜国外生活的朋友圈,但会旷野般的孤独房间,捂着被子强忍着不哭出声,来证明面子里子不一致的拧巴生活。

  走了这么多弯路,只是因为我不敢做自己。

  那么我的孩子呢?我希望他如何呢?

  如果非要让我一个养育孩子的期望,我希望是他可以勇敢做自己。

  可以不优秀,但是必须有自己的想法。

  可以不强大,但是绝对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可以不博得我欢喜,但是必须对得起自己的心。

  于是,我开始找寻一条如何让女儿精神独立的教育之路。

  

  什么样的妈妈在二胎孕晚期开始自办园

  我真的不是一个挑剔的人,不太会在意身上的衣服是不是最新款,不太热衷奢侈品logo的包包,甚至都不太会用海淘给孩子买进口零食和童装。

  但唯独,我却成为了在给孩子挑选教育机构一个挑剔的妈妈。

  我真的不是要求特别高的人。

  我对幼儿园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老师对孩子别有虐待就好。

  就这样一个底线要求,在我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也没满足。

  作为一家名誉极高国际品牌的加盟园,我万万没想到,传说中的虐童事件会发生在身边。

  频发的虐童被言辞美化成“不正当惩罚孩子”,和园长拒不承认、息事宁人、调走老师、没任何公开说明的处理方式,让我开始踏上了为女儿另寻幼儿园之路。

  怀二胎6个月的时候,我怕走遍了所在这个人口新区的幼儿园和托班。

  方圆10公里,几万育龄人口,5家幼儿园。

  有2家口碑不错,但无奈我们不是隶属小区的户口,也不是某师范系统的家属,无法进入。

  其他3家,看到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布置、看上去还不到20岁的老师团队、双手全部抱死、坐得整齐划一的孩子们、连上厕所都需要规定时间的作息表。

  我怎样说服自己,将女儿的8小时托付给这里?

  我怎么对得起,我车祸后成为母亲的那个“让孩子敢做自己”小小愿望?

  不到万不得已,我怎么会挺着看不到脚尖的肚子,开始一条艰辛的自办幼儿园之路。

  命运之神的眷顾,我认识了国内第一批美国蒙特梭利认证教师Vicky。她向我介绍了我梦寐以求的关注孩子精神独立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

  我们一拍即合,按照美国蒙特梭利协会的教研要求,成立了米来未来。

  这个名字,是用我们的孩子名字而起的,我们说,就让孩子提醒我们,勿忘发心。

  怀孕6个月,开始注册公司,跑工商税务。

  怀孕7个月,戴着口罩坐在工地,监督每一个用材的环保要求。

  怀孕8个月,开始为了幼儿园遴选有理念的家长,举办正面管教家长公开课。

  怀孕9个月,米来未来童年馆开业致辞时,我说不出理由地哭了。

  如今,我的女儿在米来未来蒙特梭利幼儿园已快2年,当年在肚子里、现在已经 1岁多的儿子在米来未来蒙特梭利亲子课程已有大半年。

  我欣喜看到了我的两个孩子在“敢做自己”的路上迈出第一步。

  所以,我感恩。

  感恩我孕晚期还在工地站着时候大肚子压迫耻骨的疼痛,我感恩从外企管理岗位到最基础的米来未来前台的心理落差,我感恩作为新创品牌碰到的那些靠努力也无法平息的质疑和那些夜不能寐的压力。

  只为了孩子“敢做自己”-我差点搭上命才明白的道理。

  虽然和过去在家办公高薪舒服的外企工作比,这条自办园有着不为人知的操劳和委屈,同行无底线的上门竞争、好心但却容易搅动焦虑的密谋、没白天黑天平时周末的坚守。这一切,远超过我当年奋不顾身投入自办园热情的预期。

  一路走来,每当碰到貌似过不去的坎,想对着蓝天白云黑夜苍穹发牢骚的时候,在内心,我对自己加油打气,“兔丫丫,不管际遇如何,你一定要一场育儿正能量的传播。”

  不为旁人,只为自己、孩子和发心。

  大小共学,用生命影响生命。

  

  下一环节,独立5分钟

  带儿子去北京极为火爆的某早教机构体验早教课,一节课五花八门的运动器械走马观花,让我觉得一节课的费用/运动器械的种类,貌似性价比好高呀。

  居然好好的中国面孔,挂着硬挤出来的笑容,对不满1岁的孩子说着语速超级快的英语指令,让我这个在美国独立生活过的成年人都要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会英语。

  眼花缭乱的器材每隔10分钟换一样,让我这个大人都觉得忙乱,更别提孩子。

  儿子明显不太适应,小家伙抗议和溜号,我也被频繁更换的活动累得气喘吁吁,更别提不时向教室外透过玻璃向我张望等着向我介绍动辄好几年我注定消费不完课时包的销售顾问。

  期盼早点下课的我,突然听到老师说了这样一句指令。

  “好,各位宝宝妈妈,下一环节,让孩子独立2分钟,把孩子们放在中间。”

  我有点兴奋,太好了,终于有我期望孩子的独立的部分。

  接下来的一幕,6个小孩,每个孩子被老师随机强塞了一个玩具,被杂乱排坐在一起。

  老师让妈妈们远离了孩子几步,说independece time begins(独立时间开始)

  一片抢玩具和哭咧的混乱中,儿子拿到这个玩具还没有几分钟,又赶场听到了这样一句:

  Independence time isover. Let’s collect toys(独立事件结束了,收玩具)

  我恍然大悟,原来独立只有5分钟,而独立,只是让孩子和孩子抢夺可能孩子都没有自己自主选择的玩具。

  独立居然被限制了5分钟,多么黑色幽默。

  

  什么是真正的独立?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

  独立,不是被设计成5分钟的环节,也不是被硬塞了一个不是自己选的玩具,更不是任由孩子们胡乱争抢自己本就没怎么选择的玩具。

  独立,是一个人可以自主选择、自主承担责任、自主思考创造。

  如果,我们的早期教育没有让孩子独立机会,那么中国的孩子将会多么可怕?

  如果没有从婴幼儿时期给他自主选择的机会,未来他如何有能力选择人生的分叉路口?

  如何没有从婴幼儿时期给他自主承担责任的空间,未来他如何有担当人生或轻或重的责任?

  如果没有从婴幼儿时期给他自主思考创造的环境,未来他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从容应对?

  如果我们没有在大脑发育接近完成的90%婴幼儿时期窗口内完成独立,尽管后续在小学、中学、大学做再多的努力,能改变有多么微乎其微!

  所以,我们如何投资孩子的一生?孩子最重要的时期是那一段呢?

  不言而喻,是孩子0-6岁的教育。

  而孩子0-6岁教育,我们最应关注的是什么?

  是知识、技能?还是受益一生的“敢做自己”的精神独立?

  我虽然不同意你的活法,但是我誓死捍卫你拥有不同活法的权力。

  这才是我们对于孩子真正的尊重,不单尊重情绪,更尊重这个身高不到1米但是精神与我们同等高度的独立人格。

  如果你真的爱我,请让我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