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宝典 > 正文

宝宝小乳牙变黑了,竟是奶瓶的问题?

2016/2/2 10:16:5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育儿宝典

   名词解释:什么是奶瓶龋齿?

  “奶瓶龋齿”多见于1-3岁的宝宝。简单地说,“奶瓶龋齿”就是宝宝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主要发生于宝宝上颌的门牙和第一乳磨牙,下颌的门牙则较少被腐蚀,这可能与宝宝吸吮时下颌、下唇的运动、奶嘴所附牙齿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奶瓶龋齿”是怎么形成的?

  大部分宝宝有睡前用奶瓶喝奶的习惯,宝宝在吸吮奶液的过程中,奶瓶的奶嘴正好顶在上颌门牙上,使得这些牙齿都浸泡在了奶液里。宝宝吃饱后很快便会进入梦乡,以至于妈妈无法帮小家伙清理口腔,这使得宝宝口腔中残留的奶粉中那些可发酵的醣类会持续发酵,慢慢腐蚀宝宝的乳牙,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宝宝牙齿表面脱钙,逐渐形成龋齿。由于宝宝乳牙的钙化程度较低,一旦发生龋齿,病情进展迅速,破坏极大。

  妈妈误区VS宝宝“奶瓶龋齿”

  宝宝患“奶瓶龋齿”与妈妈对乳牙理解存在误区紧密相连,究竟妈妈们哪些误区可能导致宝宝患上“奶瓶龋齿”呢?

  误区1:乳牙不用特别护理

  许多妈妈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认为宝宝只有几颗牙,没必要像大人那样每天早晚刷牙,清洁口腔,况且这些乳牙早晚要换掉,不用特别护理。

  真相:和大人一样,宝宝的牙齿每天也在接触不同的食物,难免会在口腔中存留食物残渣,或是妈妈疏于护理出现龋齿,食物残渣便会藏在这些小洞中,即便给宝宝刷牙也很难清除干净。不止如此,一旦宝宝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受到破坏,便会失去对牙体的保护作用,如此一来只会龋齿越来越严重。

  误区2:龋齿是遗传无法预防

  “身为父母,我们的牙齿就有龋齿,宝宝牙不好,多半是因为遗传所致。”有这样想法的妈妈并不鲜见。

  真相:蛀牙本身不会遗传,但如果父母用嘴巴喂宝宝食物,口腔细菌倒是会传染给宝宝,从而导致宝宝患上蛀牙。如为了测试奶温,妈妈可能会先吸吮一口奶,再给宝宝喝;或是宝宝不吃菜茎,妈妈会习惯性地用嘴将菜茎咬掉留下菜叶给宝宝;或是用自己的餐具喂宝宝,又或者亲吻宝宝的嘴巴等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将大人口腔中的细菌传入宝宝口腔,诱发宝宝龋齿,而妈妈们却错认为宝宝龋齿来自遗传,从而忽视了对宝宝口腔卫生的护理。

  奶瓶龋齿大危害

  宝宝患上“奶瓶龋齿”后,会大大降低牙齿的切割和咀嚼功能,影响小家伙吃东西的速度和效率,不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不止如此,严重的“奶瓶龋齿”还会使细菌感染宝宝牙髓腔和牙齿周围组织,引发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等口腔疾病,宝宝会感到牙齿剧烈疼痛,或是出现牙龈肿胀、牙龈出血溢脓、口臭、牙齿松动等表现,给宝宝造成极大痛苦。若宝宝龋齿严重得无法治疗还需要将乳牙拔除,而乳牙过早拔除会扰乱恒牙替换的生理规律,导致恒牙萌出秩序错乱,待宝宝换牙后很难拥有一口整洁的牙齿。

  打响“奶瓶龋齿”预防阻击战

  想让宝宝远离“奶瓶龋齿”妈妈需要这样做。

  1、尽量母乳喂宝宝

  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的宝宝,龋齿发病率比奶瓶喂养的宝宝要低近一半,所以说,妈妈母乳喂养对预防宝宝奶瓶龋齿大有益处。

  2、控制宝宝使用奶瓶时间

  宝宝每次使用奶瓶喝奶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以降低奶液中醣类对乳牙的腐蚀程度。提醒妈妈们注意的是,一旦宝宝学会用杯子喝水后,就应该锻炼小家伙用杯子喝奶。当宝宝戒掉依恋奶嘴的坏习惯后,可大大避免“奶瓶龋齿”的发生。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宝宝应杜绝再用奶瓶喝奶。

  3、远离“甜水”

  蔗糖极易引起宝宝蛀牙,少给宝宝喝各种含蔗糖的“甜水”,对防止小家伙乳牙发生龋病十分有益。

  4、注意口腔卫生

  当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妈妈就应该意识到要给宝宝刷牙了。刷牙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每日至少两次。三岁以下的宝宝可用清水刷牙,宝宝还不会自己刷牙前,妈妈可用纱布缠绕手指将宝宝牙齿上的奶垢擦抹干净,也可借由手指牙刷帮宝宝清洁牙齿。此外,妈妈还可借由牙线帮宝宝清洁乳牙邻面,每日至少一次。

  除了定时刷牙外,妈妈也要帮宝宝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吃东西后用温开水漱口,可有效冲走口腔中的奶液残渣,帮宝宝创造一个良好口腔卫生环境。此外,要明确告诉宝宝睡前刷完牙后,不可以再吃东西。

  5、定期检查牙齿

  从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妈妈应每隔3个月便要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一次“牙齿体检”,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定期为牙齿做体检,还可让宝宝对医院的口腔科室较为熟悉,待小牙出现问题时,也不会过分惧怕医生,无法配合治疗。

  “奶瓶龋齿”如何治疗?

  No1: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龋齿程度较小,或呈剥脱状的环状龋齿,医生常会经由涂抹药物的方法帮宝宝控制龋齿方展。常用药物包括氨硝酸银和氟化钠等。